时间:2022-12-06 23:19:43 | 浏览:237
莫斯科是俄罗斯为数不多从未更名的城市,然而它的“绰号”非常多,从古罗斯时代起,人们就不遗余力试图用更贴切、更生动的称呼来代表它。这些非正式的“绰号”或有趣,或直白,有些还带有感情色彩、政治目的,但与正式介绍相比,它们更能反映莫斯科的特征、历史和地位。正如中文导游词常用的“千顶之城”、“森林城市”,留学生们常说的“莫村”,不也丰富了我们对莫斯科的印象~
莫斯科最有趣的绰号,看看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莫斯科印象,会是怎样的。
1. 大农村
«Большая деревня»
最早把莫斯科称作“大农村”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她认为,相比圣彼得堡,莫斯科在城市规划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莫斯科是一座自发建造的城市,没有经过总体规划,即使在历史中心,也并非所有建筑都具有艺术价值,越靠近郊区,城市规划越单调。
到了20世纪末,“大农村”更多用于描述人口特征。莫斯科的外来人口非常多,他们大多来自周边的小城镇和村庄。据说在这个人口将近两千万的大都市,想遇见熟人,都不是件难事。
2. 第三罗马
«Москва – Третий Рим»
历史上,莫斯科曾被称为“第三罗马”,这一称号不仅彰显了它的规模和强盛,还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推动了俄罗斯的统一。
“两个罗马沦陷了(第一罗马 – 罗马帝国,第二罗马 – 拜占庭帝国),第三个罗马站起来了,第四个罗马不可能再有” – 作为世界东正教中心的拜占庭被灭后,修士菲洛费伊给大公瓦西里三世的信中写道。1472年,伊凡三世娶了拜占庭公主索菲亚为妻,从此他把自己视为拜占庭的继承人,还将拜占庭的国徽 – 双头鹰带回了俄罗斯。
在“第三罗马”思想的影响下,莫斯科公国发展成“帝国”,莫斯科大公变成沙皇。15世纪末,莫斯科罗斯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 俄罗斯帝国。
3. 七丘之城
«Город на семи холмах»
莫斯科中心坐落着许多小山丘,实际上不止7座。但为了跟真正的“七丘之城”罗马建立联系,莫斯科指定了七座主要山丘:博罗维茨克山、斯列坚斯克山、特维尔山、特廖赫戈尔内山、塔甘斯基山、列佛尔托夫斯基山和麻雀山,四舍五不入把自己打造成“七丘之城”。
4. 第一国都
«Первопрестольная»
18世纪,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至圣彼得堡。为了避免“冒犯”到这座曾经统一俄罗斯的古都,维护它的历史地位,人们把“第一国都”的称号给了莫斯科。
5. 金顶之城
«Златоглавая»
早在15-16世纪,莫斯科就以“金顶”著称。根据当时规定,城内任何建筑都不能比伊凡大帝钟楼高,因此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在众多低矮的木房子中,石质教堂的金顶高高耸立,从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能看见它的金光闪烁。
到了后来,“金顶之城”也用于形容莫斯科的教堂之多。1917年俄国革命前,莫斯科的教堂数量多达一千多座,众多闪耀着信仰之光的教堂金顶,成为了莫斯科的象征。
6. 白石之城
«Белокаменная»
莫斯科不应该是红色的吗?红场、克里姆林宫的红墙、红色革命……
克里姆林宫最初并非是红色,只是一座木制城墙。由于火灾频发,14世纪被改造成石质并刷成了白色。当时的教堂大多也是白石建造,故莫斯科被称为“白石之城”。直到16世纪,克里姆林宫才出现红墙。
7. 五海之港
«Порт пяти морей»
从地理位置上看,莫斯科地处东欧平原中心,远离海洋。1936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连接伏尔加河与莫斯科河的莫斯科运河开通,莫斯科从水路可直达五海 – 波罗的海、黑海、里海、亚速海和白海。
8. “非橡胶做的”
«Не резиновая»
“莫斯科不是橡胶做的!”– 这是莫斯科人对外地人的怨言,表达因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造成城市拥挤的不满,这个说法在20世纪末尤为常见。
9. “默认”城市
Город по умолчанию
莫斯科以外的人觉得,莫斯科人很傲慢,存在感特别强。他们形容:“莫斯科人经常表现得除了莫斯科,其他地方不存在一样,觉得莫斯科大环以外没有生活……”如果你在网上看到有人提问题,但不说明城市;或者只说街道,不指明在哪……可以肯定,这是一个莫斯科人。莫斯科人生活在一个“默认”城市,不需要下拉列表选择))
你知道莫斯科还有哪些绰号麽?
三、开家特色小吃店对于农村市场来说,不需要什么高大上,需要的是实惠,因此,可以选择在农村集镇上人流量大的地方,开一家小吃店,比如像贵州的牛肉粉、羊肉粉、豆花面、肠旺面、豆浆油条、包子馒头、蒸饺、水饺、馄饨等小卖店,对于消费者来说,花费不大还还实惠。
导读:生产队时候的孩子们,自己制作的玩具,新奇实用,你还记得几样满满的回忆啊!我们还有玻璃球,吃两毛钱的冰柜,花的人民币是少数民族的。怀念童年时代。那时候穷,但发自内心的开心,人与人之间是那种淳朴的民风
很多童年的玩具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曾经儿时的玩具有没有勾起你曾经快。看到这些照片,感觉这些人就在昨天每周要是能够吃上一顿白面那是非常高兴的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但是我们的快乐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比拟的。
那时候,记得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半个村的大人,小孩都来我院里看电视,要是没凳子了,直接坐地上,顽皮的孩子,就坐墙头上,或者,爬树上。确实值得回忆啊。70-80年代农村孩子自制的30种玩具,满满。最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啦。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孩子,没有玩具没有变形金刚,更没有IPAD。我们玩的都是自制的玩具,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游乐场所。仿佛还在昨天,一转眼就已经人到中年了。
上个世纪六七八十时代,生活没有现在丰富多彩,但孩子们都过得充实快乐。绝大部分孩子家买不起玩具,只要见其他孩子玩的,都会自己想办法做。那个年代的人,玩具全部都是自己做,自己创造,弹弓、打蛋、打耳、“斗鸡”、泥钱、等等多了。
70-80年代,农村条件有限,那时的农村孩子没有网络,甚至连电都没有,不过那时的农村孩子们的童年也过得很快乐,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运用农村特有的地道材料制作出了很多的玩具,这些玩具虽然没有现在的玩具那么的高科技,那么的好看,精致。但是这
央广网抚州7月24日消息(记者胡斐)盛夏时节,无人机拍摄下的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左坊镇许家村一带,广阔的稻田与青山、河流、村道、民居等相映生辉,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大美乡村画卷。航拍江西大美乡村:青山绿水入画来(央广网发 邓兴东 摄)航拍江西大。
当日,阳光灿烂,安徽省级美好乡村灵山村在梯田、翠竹、彩虹公路的衬映下如诗如画。据了解,目前,徽州区先后建成7批次24个省级中心村、17个市级中心村,整治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6个,投入省。航拍的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风光(10月31日摄)。
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南宁也有这么美的小村庄今天就一起去看看吧。广西民宗委发布《关于拟命名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名单的公示》南宁这些小村庄上榜了。上林县下水源庄下水源常常被人们称为“山里的小布达拉宫”。从山的对面看。